新竹電腦 維修 |新竹修電腦 |新竹電腦 到府維修

世界上最負盛名、歷史最悠久的鏡頭廠商莫過於德國蔡司。跨足相機、電影、眼鏡、工業、軍事等不同領域的Zeiss一直是光學品質的保證,但在相機領域經過近十數年的數位狂潮後,剛開始似乎有一點跟不上時代的腳步,雖然1996年開始與Sony合作推出附帶鏡頭的攝影機與數位相機、但對於大幅衝刺的Canon與Nikon兩家在大眾的知名度上已經逐漸的表現出差異。現在市面上一般消費者對於蔡司的印象,可能都無法避免地會跟Sony聯想在一起。雖然蔡司近年一直有在Canon的EF接環或Nikon F接環上一直有推出品質優良的手動鏡頭,但使用純手動對焦的畢竟是小眾。2012年9月在德國Photokina的會場上,蔡司宣布跨足可交換鏡頭無反光鏡相機(Mirrorless)的領域,以純粹的Zeiss鏡名義,為相機廠商推出交換鏡頭,這是Zeiss在數位時代初次踏入大眾市場,而且是發展最快速的Mirrorless系統中。分別推出Sony NEX系列的E接環,以及Fujifilm 的X接環兩種版本,並且即將在2013年推出兩款鏡頭:Touit 2.8/12,以及Touit 1.8/32,本次要向各位介紹的就是引起眾多討論的這顆超廣角鏡頭2.8/12。


鏡頭外觀






跟著小編一起來開箱吧!Zeiss的包裝相對於我們常見的Canon或Nikon,包裝比較特別一些。它是一個盒中盒的包裝,紙盒是用光面材質印刷,質感非常好。


在翻開外盒看到鏡頭之前,你會看到一句令人感動的話:
"This is the moment we work for."
「我們就是為了這一刻而努力。」


鏡頭與遮光罩嵌在厚泡棉中,包裝跟各位常見的鏡頭不太一樣對吧!我覺得第一次打開盒子的時候很像是開一款精品似的,其他廠商鏡頭的外盒在打開之後通常還要突破層層關卡,例如防撞紙或者又有另外一個包裝,Zeiss的盒子一打開就能看到鏡頭的感覺滿好的,從拿到外盒到拿起鏡頭的拆封體驗很不一樣,一間公司對於品牌經營的細心與否就能夠從這個地方看得出來。


01總部是第一次介紹純蔡司血統的鏡頭,所以我想有些朋友會覺這個標示法有點陌生。2.8/12的意思就是12mm f/2.8,這是蔡司鏡頭一貫的表示方式,很簡單也很有個性。

Touit 2.8/12提供給Sony NEX的E接環以及Fujifilm X接環系列可交換鏡頭相機,兩系列皆是APS-C尺寸的感光元件。12mm換算為等效焦段就成了18mm,所以Touit 2.8/12是一款超廣角定焦鏡頭。光圈範圍自f/2.8到f/22。


Carl Zeiss其實是創辦人的名字,這間於1846年在德國耶拿成立的光學器材製造商,公司歷經二戰、分裂又合併,至今168年的歲月中創造了許多經典的光學設備。今年的6月28日,為了讓消費這有更清楚、更一致的品牌印象,蔡司宣布隨著Touit鏡頭的推出,未來的鏡頭標示將會從Carl Zeiss簡化成Zeiss。這樣的簡化其實早在1953年產品還被稱作Carl Zeiss Jena的時候就有過一次,而在未來所有鏡頭產品正面的都會改成單一字的Zeiss。

而小編這次拿到的鏡頭正面依然是寫Carl Zeiss,為什麼?官方表示這是因為「生產技術」的關係才有的產物,僅有少部分的Touit鏡頭才打上Carl Zeiss的標誌,未來的Touit就不會再出現Carl Zeiss的字樣了,或許這樣「錯標」的鏡頭在未來會成為部分收藏家愛好的必收品。


Touit是什麼?它要怎麼念?
Touit[tʊɪt]是拉丁文,念法相似於 "do it" 。原意是「鸚鵡」,在生物分類法裡面鸚鵡是科名,而Touit是屬名。Touit屬的鸚鵡體型都很小,動作敏捷並且有著深綠色的羽毛。棲息在拉丁美洲與地中海地區並且有著不同的習性,從濕地、雨林、草原到6000公尺的安地斯山脈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。使用Touit作為產品線的名稱,除了借用鳥類精準的好視力,也借用了牠們的多元性與生動活潑的印象。


鏡頭前端的弧形鏡片,可以創造出99度的對角線視角,長、寬的角度分別為89與66度。


鏡片結構

現代的相機鏡頭廠商在銷售鏡頭時喜歡告訴你他們用了什麼科技,例如Vibration Reduction或者是Image Stablization、複雜一點的說鏡片是ED或者是CRC系統。但蔡司鏡頭上面標註的是鏡頭的「鏡片結構」,蔡司的工程師們將不同的鏡片結構取了不同的命名。Distagon就是Zeiss所開發的結構之一,另外還有Biogon、Planar、Sonnar等等不同的結構名稱。

說到Distagon就不得不提「逆焦式」(Retrofocus)
你或許會在網路上常聽到大家討論「鏡後距」這個名詞,它是鏡頭的最後一片鏡片到感光元件上的距離,如果這個距離太短,那麼鏡頭裝上相機後就會撞到內部的機械結構。特別是單鏡反光鏡相機(就是底片單眼、SLR),底片尺寸同其中的反光鏡尺寸,36 x 24mm的反光鏡會翻動,所以鏡後距就非要大於24mm不可,否則鏡頭的最後一片鏡片就必定會撞到反光鏡。

大約在1950年以前,135相機沒有24mm以下的鏡頭,因為鏡頭的長度其實跟焦距(鏡片中心到底片的距離)有關,而鏡後距是被包圍在焦距的長度裡面,所以用當時的技術在SLR相機中不可能創造出比24mm更短焦的鏡頭。那到底要如何突破這個限制呢?設計師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:在鏡頭前方加凹透鏡,如下圖:

在主鏡前面加凹透鏡的意義,是為了要拉長鏡後距。因為鏡頭外部的光線進入後,會先被凹透鏡發散開來,延長光的行徑路線,接著碰到凸透鏡後,到達焦點就需要更長的距離,這樣一來鏡後距就會被拉長,SLR相機也能夠使用了。而凸透鏡在前的配置方式,還能夠讓鏡頭有更寬廣的視角,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的Distagon鏡頭大多是廣角鏡的原因。

望遠鏡的設計是凸透鏡在前,凹透鏡在後,而上面的設計與望遠鏡恰恰相反,所以有人也稱這樣的結構叫做「倒望遠鏡配置」或者是「逆焦式」。1950年法國的鏡頭製造商Angénieux將這種結構命名為Retrofocus。1952年蔡司將使用Retrofocus的鏡頭稱為Distagon,第一顆鏡頭是給Hassbald 1000F所使用的5.6/60。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mobile01.com/newsdetail.php?id=13793

arrow
arrow

    新竹 廣宇電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